大众健康网 | 常见疾病 |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logo

banner
大众健康网 > 中医 > 中医特色 > 中医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中医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发表时间:2022-10-10 17:24:19 来源:互联网

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该学说,即古代经络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分经脉和络脉,其中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当某经络发生病变出现病证,选用某药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证,即云该药归此经。如足太阳膀胱经主表,为一身之藩篱,风寒邪外客引经后,可引发头项痛、身痛、肢体关节酸楚等症,投用羌活(散风寒湿止痛)能消除或减轻这些症状,即云羌活归膀胱经。

·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脉,犹如途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其特点是纵行分布,位置较深;络是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分支,其特点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 经络学说的由来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经络学的形成。

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并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络、浮络、孙络、经筋、皮部及奇经八脉等内容。

(二)形成的客观依据:

1、经络发于四肢腧穴说

(1)经络是体表反应点和针刺传导感应现象的归纳。

a、体表反应点:是指机体某一内脏发生病变,有时在体表一定部位可触摸到压痛点或出现其它特殊变化,如皮下硬结、皮肤颜色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应点”。

b、传导感应现象:当针刺体表某一部位时,机体产生一种酸胀麻重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会沿着一定的方向放射,这种现象称为“针刺感传”现象,古代称“得气”和“行气”。现代研究称之为“经络现象”。

(2)经络是穴位疗效规律性的总结。

“穴位”的发现与针灸治疗有密切关系,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发现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上,这就由“点”的认识发展到“线”的概念,从局部到整体,是古代经络概念形成的重要起点。

逐渐地在“线”上又发现许多新的“点”,同时这些 “点”与“线”又与不同内脏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成了给“线”命名的基础。

医疗实践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不断深化。通过由 “点”连“线”,“线”上又布新“点”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了 经络学说。

2、先经络后腧穴说。

认为先发现经络,后发现穴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出过的帛分《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最早记载经脉学说的古代文献,是《灵枢经》的祖本,但记述的经脉不如《内经》完整规律,因其没有穴位记载,故认为先经络后腧穴。

上一篇:丰隆穴 下一篇:涌泉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