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常见疾病 |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logo

banner
大众健康网 > 健康资讯 >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子坚/带您走进不一样的贫血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子坚/带您走进不一样的贫血

发表时间:2022-08-18 13:57:58 来源:互联网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道全球约有30亿人罹患不同程度的贫血,其中中国患贫血的人口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贫血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不能满足生理功能需求而产生的一类疾病。贫血会影响疾病治疗的预后,增加妇女、儿童的死亡率及患病率、影响儿童的认知发育,并造成劳动能力下降和影响高风险地区的经济增长,最终导致贫困。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子坚/带您走进不一样的贫血

【科普讲堂】什么是贫血?

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成分,由骨髓生成后可在外周血中循环100-120天,每天大约有1%的红细胞完成更新。红细胞生成和破坏/死亡的速度是平衡的,保证人体循环红细胞在恒定的水平。当红细胞破坏过快和/或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补充的速度跟不上红细胞死亡/破坏的速度时,循环中红细胞总量就会下降。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总量减少,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器官而产生的综合征。

* 常见的贫血:

为了更好的与临床治疗相结合,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分为以下三大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主要取决于造血细胞、造血调节和造血原料。

造血细胞异常所致贫血,我们以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例,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患者贫血、出血、感染。

造血调节异常所致贫血,包括骨髓基质细胞受损如骨髓纤维化引起的贫血;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如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如肾功能不全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引起的贫血;造血细胞凋亡亢进等。

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者利用障碍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或者铁利用障碍所致的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这些造血原料多由于慢性丢失过多、摄入不足及吸收不良等因子。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即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自身异常和红细胞外部因素使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而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时引起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都是属于此类型。

失血性贫血:各种出凝血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和非出凝血疾病(如外伤、肿瘤、结核等)引起的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后者往往导致缺铁性贫血。在众多病因引起的贫血中,缺铁性贫血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贫血类型。而在不同类型的贫血治疗中,不同贫血类型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案。总体来讲,同时针对病因的治疗和针对贫血并发症的对症治疗是主要治疗原则。

【科普讲堂】贫血有哪些明显征兆?

贫血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而贫血的主要效应是降低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因此贫血患者一方面表现为原发病的临床症状,另一方面可因组织缺氧引起疲乏、劳力性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也可因机体为缓解缺氧而发生代偿性的过度换气、心动过速、心输出量增加等临床表现,而这些临床表现取决于贫血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速度。总之,贫血表现为原发病及全身各个系统组织缺氧的表现,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贫血临床症状和程度不尽相同,其中最常见的全身症状为乏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贫血患者眼睑、口唇、甲床等的苍白。

* 我们以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为例来介绍贫血的常见临床表现

作为临床最常见的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各种病因引起患者铁缺乏、导致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因缺铁而生成不足导致的贫血,它的临床表现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引起缺铁的原发病的表现:如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血便,育龄期妇女月经过多,血管内溶血导致的血红蛋白尿等。

贫血引起的组织器官缺氧表现:如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食欲缺乏、苍白等。

组织缺铁的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异食癖、“不宁腿综合征”等;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吞咽困难;毛发干枯、指(趾)甲缺乏光泽,甚至出现匙状甲(反甲)。

同样,巨幼细胞贫血作为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除了具有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之外,重者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从而引起反复出血和感染。另外舌面呈“牛肉样舌”以及神经系统表现和精神症状如对称性远端肢体麻木、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或步态不稳;味觉、嗅觉降低,锥体束征阳性、肌张力增加,严重者可有大小便失禁,抑郁、失眠、幻觉、精神错乱、人格变态等是不同于缺铁性贫血的表现。

通过对两种不同贫血类型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一般贫血的症状之外,不同的贫血因病因不同所导致的对全身各系统的影响也各有差异,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是,组织器官缺氧等导致的运动耐力下降和器官功能障碍是贫血的共同表现。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子坚/带您走进不一样的贫血

【科普讲堂】贫血看血常规哪个指标?

常用的临床检验血常规可以简单快速的诊断贫血。在血常规化验中,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浓度、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被诊断为贫血,Hb和/或HCT降低使用最广泛。我国血液病学专家认为,在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即为贫血。

【科普讲堂】贫血对身体有哪些的危害?

贫血会导致组织缺氧,对人体各个脏器都会有影响。例如引起头晕、头痛、晕厥、失眠、多梦、记忆力不集中,维生素B12缺乏引起末梢神经炎,小儿缺铁性贫血哭闹不安、甚至影响智力发育等神经系统损害;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长期贫血,心脏超负荷工作且供血不足导致贫血性心脏病,伴有心律失常甚至心功能不全;贫血导致消化腺分泌减少甚至腺体萎缩,进而出现消化功能减低;肾脏同样可因长期血容量不足导致肾功能不全。同样的,内分泌、生殖、免疫、血液系统也可因组织缺氧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及功能异常。因此,一旦发现贫血,我们应该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早干预、早治疗。

【科普讲堂】贫血了是不是通过食补就可以补回来,还需要临床治疗吗?

人们往往认为,贫血就是体内“血少”,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补血”来治疗,其实这样理解是不正确的。通过我们前面对贫血类型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分别缺乏造血原料铁和叶酸、维生素B12导致的,这类贫血往往在上述造血原料严重缺乏的时候才会发生,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多吃含铁质、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进行辅助治疗,但是仍然需要药物剂量水平的补充才能尽快纠正贫血,而更为重要的在于寻找和纠正贫血的基础病因,因为单纯补充治疗仅仅对于摄入不足(偏食、挑食)有较大作用,对于因为需求量增加(哺乳期妇女、快速生长发育的儿童)、吸收障碍(恶性贫血、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以及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慢性腹泻等)等情况往往“入不敷出”而效果欠佳。例如,针对一个月经过多的生育期女性,胃肠道慢性失血患者,如果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因为慢性失血导致铁丢失的问题,无疑是治标不治本。除了这两种常见类型的贫血,还有其他非造血原料不足导致的贫血,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总结起来,简单可以归结为病因联合对症治疗。显然,单纯的食补并不能治愈贫血,一旦发现贫血,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早日发现揭开贫血的“真面目”,比如营养不良、胃肠溃疡等胃肠道疾病、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等。如果已经出现中重度缺铁性贫血了,切勿盲目食补,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科普讲堂】如何有效预防贫血的发生?

目前除了病因明确的造血原料缺乏性贫血外,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缺乏直接的预防手段。但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均衡膳食是众多疾病的普遍性预防手段。而临床上常见的贫血和人们日常所说的“贫血”,绝大多数是指缺铁性贫血。这种贫血通常是因为人体内造血原料铁元素不足、不能充分地进行血红蛋白合成、铁吸收障碍或者慢性失血等原因,导致铁丢失而造成的。缺铁性贫血在生育期妇女和婴幼儿等需要更多铁元素的人群中发生率最高。

* 那么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呢

对于一般人群来说,我们需要保持食物多样性和平衡膳食,及时根治各种慢性出血的疾病如消化道溃疡、月经过多等。

针对婴幼儿,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质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等,并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婴幼儿食品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及早给予铁剂预防。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适当补充铁剂。

含铁量较多的食物包括红肉、动物肝脏、蛋黄、乳酪、黑木耳、干果类、及深绿色蔬菜,其中动物性食品中的铁更容易吸收。食物中的铁主要是以三价铁方式存在,进入体内后胃酸及维生素C可将三价铁还原成较易吸收的二价铁,并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被吸收,故进食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菠菜、蕃茄、绿芦荀、菠萝、草莓、柑橘等,有助于铁吸收。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子坚/带您走进不一样的贫血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创建于1961年,是西北地区组建最早的血液病专业学科,1984年由省政府批准成立血液病研究所,1997年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第一批重点学科,1998年被评为省内第一批“国家药品临床试验基地”。是甘肃省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该学科拥有国内较先进的治疗设备和技术,拥有本地区最强大的医疗专科团队。2009年底为分流患者,延伸服务,扩大规模,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医院开办血液科Ⅱ病区30张床。40多年来,涌现出一批国内著名的血液病专家,如张爱诚教授、马兰芳教授、王镜教授等,为甘肃省血液病学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培养了一大批血液病学技术人才。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子坚/带您走进不一样的贫血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内科学副教授,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学术任职】甘肃省抗癌协会第二届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肿瘤防治联盟首届甘肃省联盟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第一届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擅长】主要从事血液病诊断、治疗及研究工作。擅长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以及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科研成就】从事血液肿瘤药物治疗作用机制和出凝血疾病研究,目前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在SCI及CSCD期刊发表论文20篇。曾于日本秋田大学病院研修。

【出诊时间】周三(下午) 淋巴瘤专科门诊

周五(上午) 血液科门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