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常见疾病 |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logo

banner
大众健康网 > 健康资讯 > 牢记嘱托走在前 踔厉奋发开新局——中共聊城市委“山东这十年·聊城”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牢记嘱托走在前 踔厉奋发开新局——中共聊城市委“山东这十年·聊城”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表时间:2022-09-27 10:10:02 来源:互联网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与各位媒体朋友见面。多年来,你们用镜头记录聊城发展,用文字书写聊城故事,用展现聊城魅力,是聊城追求高质量发展、人民享受高品质生活的见证者、经历者和传播者。在此,我代表聊城市委、市政府,向出席此次发布会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并通过你们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聊城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奋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4次亲临山东视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山东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创造了山东发展质量最好的十年、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作为山东省蓬勃发展大家庭的一员,聊城这十年来也走过了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历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持续抓好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加快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聊城十年来发生的深刻变化:

这是聊城奋发图强、加速蝶变的十年,经济发展量质齐升、综合实力大幅跃进。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抓好经济建设,推进城市能级实现新突破。全市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510亿元,攀升至2021年的264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2年的2.2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2.7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8.7个百分点、达到48.3%,“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2.4%。一以贯之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加快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接近30%,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新材料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大幅增长。在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位次持续前移,先后获得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新旧动能转换单项奖。今日的聊城,奋力崛起、蝶变升级,加快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

这是聊城自我突破、蓄力求变的十年,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动力活力竞相迸发。我们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实现“一链办理”四级通办,企业开办最快20分钟办结,新建商品房“交房即办证”,工程项目“拿地即开工”,市场主体总量十年增长3.5倍。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完成,鲁西集团、中通客车等重点国企实现战略重组,凤祥股份、嘉华股份成功上市,各类所有制经济保持旺盛活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产权得到有力保护。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构筑,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大幅增长,连续十年被评为“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今日的聊城,改革作楫、开放为帆,必将推动发展航船行稳致远!

这是聊城内外兼修、夯基固本的十年,发展短板加快补齐、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我们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省会经济圈等重大战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塑成。茌平撤县设区,高铁新区雏形已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累计提高近14个百分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济郑高铁建成在望、雄商高铁即将开工、聊城机场加快推进,聊城人梦寐以求的立体大交通正在由蓝图变成现实。城市功能品质全面升级,建成区面积扩大11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道路730公里、桥梁70座,建成海绵城市75平方公里,智慧化人性化管理深入人心,秀丽多姿、滨水宜居的公园城市初步建成,“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美誉度持续提升。乡村振兴步伐进一步加快,用全省5.4%的土地,生产出全省10.3%的粮食,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了聊城贡献;瓜菜菌产量稳定在1300万吨,绿色食品认证总量和增量连续8年居全省首位;耿店村“棚二代”创业实践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乡村更加美丽宜居。今日的聊城,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城乡协调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是聊城铁腕治污、降碳转型的十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发展底色更浓。我们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累计改善57.3%,PM2.5浓度改善65.2%,PM10浓度改善63%,优良天数增加2.5倍、达到242天,省控以上断面历史性消除V类水体,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把“三高一低”项目拒之门外,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实施黄河沿岸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绿色生态廊道,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今日的聊城,天蓝水清、绿意盎然,正在全力书写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答卷!

这是聊城共建共享、为民惠民的十年,民生福祉有力增进、幸福指数逐年攀升。我们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25.85万贫困人口、676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脱贫,位列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考核第一方阵。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民生支出累计约30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12年的1.9倍、2.3倍,收入倍差由2.19缩小至1.84。城乡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民生兜底保障更加有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高效精准处置多起突发疫情;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牢牢守住“一排底线”,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今日的聊城,幸福温暖、安定有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这是聊城刀刃向内、去疴除弊的十年,干部作风有效改进、政治生态持续优化。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积极倡树“事争一流、唯旗是夺”鲜明导向,狠抓干部素质能力建设,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干事创业热情全面迸发。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分类分层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大力发展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严的主基调不放松,一体推进“三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今日的聊城,政通人和、风清气正,为奋进新征程提供了坚实组织保证!

回顾十年砥砺实践,感悟十年深刻变化,我们深切体会到,聊城发展取得的一切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方向,在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不会忘记,是聊城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用心血汗水铺就了前进道路,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更加不会忘记,是勤劳朴实的聊城人民,始终与我们风雨同舟、并肩同行,给予了无比的信赖和支持,才使我们拥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风留声,水留痕,历史进程中的点点滴滴都化作黄河里的浪花奔涌向前,推动着这座千年古城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今年年初,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强、创新、开放、美丽、幸福、奋进“六个新聊城”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努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聊城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和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动能转换成效卓著。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山东探索转型发展之路,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动力活力。请问,聊城在动能转换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为今后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李长萍:好,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全省都在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一步步走深走实。聊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省委“三个坚决”要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迈出坚实步伐。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聊城落实“三个坚决”的有关做法。

第一,坚决淘汰落后动能。长期以来,聊城的产业结构偏重,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达70%,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多,对传统发展模式依赖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土地、环境、能源等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成长的烦恼”。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的“笼子”空间有限,如果旧鸟不出去,新鸟就进不来,必须下决心“腾笼换鸟”。我们咬紧牙关降能耗、促减排,引导各级干部和广大企业,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摒弃传统思维、淘汰落后动能、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淘汰散乱污企业3238家、落后燃煤发电机组207.6万千瓦、燃煤锅炉1952台,关停电解铝产能53万吨、焦化产能60万吨、钢铁产能514万吨,煤炭消费量下降232万吨,单位GDP能耗下降近20%。比如,信发集团作为全市最大的工业企业,同时也是最大的耗能企业,近年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构建起了热电、铝业、氯碱及精细化工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再比如东阿县,近年来先是关停了年纳税超1亿元的东昌焦化,随后又按照相关部署对鑫华特钢实施了产业转移,尽管经历了转型痛苦期,但为生物医药等新动能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同时,我们认真落实省委“四个区分”原则,对全市“两高”项目开展拉网式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坚决整改、毫不手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体验到了“壮士断腕”的痛苦和“浴火重生”的煎熬。但同时全市各级干部以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对新发展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逐步消除了路径依赖和侥幸心理,更加坚定了动能转换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和技术。对这句话,我们有深切体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向优质产品、先进技术要效益。聊城工业基础扎实,产业体系完备,拥有国家统计的41个行业大类中的32个,形成了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十大制造业产业,信发铝电、鲁西化工、东阿阿胶、中通客车等一批骨干企业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我们立足现有基础,坚定不移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聚化、绿色化发展明显加快,东阿阿胶、冠县钢板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金帝精密机械、阳谷华泰等8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我们坚持把现有企业作为聊城发展的根基,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技改赋能、数字化转型进程。近年来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制造业技改项目1400余个,制造业技改投资平均增速超过24%,传统优势产业正在焕发蓬勃的生机。比如,鲁西集团原先是一家以化肥为主要产品的企业,2013年化肥占比约为70%左右,经过近十年持续转方式、增效能,产品结构大幅优化,高端化工产品占比超过了90%。2019年,鲁西集团与中化集团联合建设聊城化工新材料千亿产业园,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1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50亿元,今年1—7月地方财政贡献就达到了15.5亿元,创历史新高。

第三,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我们坚持创新引领,成立了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持续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11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48.6%;研发投入占比由2012年的1.83%,提高到2020年的2.95%。在生物医药方面,推动东阿阿胶与华润医药集团合作建设了华润生物产业园,打造高端生物制品生产和研发中试基地,是目前华润医药板块唯一一个具备生产和研发体系的生物药平台。大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企业上云数量超1.3万家,先后建设了智慧东昌、河姆渡工业互联网、数字产业创新中心等项目。2021年,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达到85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7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在未来发展中,聊城的动能转换还将面临很多挑战,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决不走“回头路”。我们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彻底摒弃惯性思维和粗放发展模式,真正将新发展理念根植于心、落实于行;更加注重项目质量,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五个减量或等量替代”;更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奋力蹚出一条具有聊城特色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子来。

我就讲这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当前,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正处于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请问聊城的乡村振兴之路有哪些特色?取得哪些成效?

张百顺:谢谢您的提问。聊城是传统农业大市,90%以上的土地面积是农村,60%以上的户籍人口是农民,14%以上的生产总值来自农业,粮食和瓜菜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10和1/7。可以说,聊城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乡村兴则聊城兴,乡村振兴是激荡在聊城大地上最为动人的梦想,是回旋在近300万聊城农民心中最热切的期盼。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聊城资源禀赋,紧紧围绕“让农业更高效、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富裕”的目标,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聊城特色板块。

突出产业支撑,绘就生产美的乡村画卷。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坚持产业化带动、科技化引领、规模化支撑、品牌化提升,加快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守住良田沃土,实施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61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八成以上;粮食年产稳定在110亿斤以上,粮食单产位列全省第2位。做强优势产业,“菜篮子”保供量质齐升,瓜菜菌产量保持在1300万吨以上,被誉为“中国蔬菜第一市”,莘县瓜菜菌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域之首。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价值,家禽加工产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农副产品加工朝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稳步迈进。加快模式创新,掀起农村电商发展的热潮,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总量位列全省前5位,一批电商示范镇、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做优农产品品牌,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日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品牌蔬菜超200万斤,东阿阿胶、冠县灵芝、临清桑黄“新三宝”名片逐步打响,“聊·胜一筹!”区域公共品牌声名远扬,在此也希望各位媒体朋友继续给予支持,帮助我们做好宣传推介。

突出美丽宜居,绘就生态美的乡村画卷。我们坚持全域统筹、以城带乡、内外兼修,既努力提升“颜值”面子,又注重丰富“内涵”里子,乡村面貌得到显著提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路域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整县、整镇全域推进,改厕、改暖、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实现全覆盖。铺好“四好农村路”,改善农村出行条件,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和密度分别位列全省第5位和第1位,全市216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创新开展“平清种增改”和“家家整洁、村村清洁”自主治理行动,典型经验被农业农村部推广。活化传统村落,用好“两河双城、十七镇村”历史文化资源,21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00个市级美丽乡村星罗棋布、串珠成链,带动乡村全域向田园美、生态美转变。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勾勒出“景在村中、村融景中、人居画中”的韵味风貌,以美丽乡村扮靓美丽聊城。

突出共富共享,绘就生活美的乡村画卷。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我们把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作为根本之举,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超过80%,今年力争20%以上的行政村收入超过50万元。抓住人才振兴这一关键,实施“归雁工程”,耿店村“棚二代”的创业实践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壮大耿店特色品牌效应,创办全省首家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把学院建在村庄、把课堂开在田间,打通技能人才、职业农民的源头活水。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将94个乡镇卫生院、316个村卫生室改扩建打包申报,补齐基层卫生建设短板取得明显成效。扎实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和文化惠民工程,推出一批“土味”文化作品,让文化进村、群众添乐。十年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农民群众腰包鼓了、笑容多了、精气神更足了,激发出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请问,聊城作为黄河下游重要城市,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服从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李长萍: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也是聊城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聊城境内黄河全长59.51公里,黄河支流金堤河全长80.8公里。可以说,聊城经济社会发展与黄河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地方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努力在服务和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更好展现聊城作为、贡献聊城力量。这里,我从四个方面作一下回答。

一是积极营造良好水生态。聊城以“江北水城”而著称,始终把水作为城市发展的一张“金名片”。黄河水是聊城市最重要的客水水源,年平均引黄水量占全部供水量的40%以上。因此,全市上下高度重视黄河水生态保护,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近年来,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廊道工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百里生态长廊和北金堤水利风景区,黄河东阿段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位山灌区作为黄河第二大灌区、山东省最大灌区成功晋升国家水利风景区。黄河奔腾而过,也给聊城留下了漫漫黄沙。我们分区分类开展了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集中力量整治全国最大沉沙池区,建设了1800亩防风固沙林和640亩水土保持林,还耕土地1885亩,实现了治沙增绿和民生改善“双丰收”;冠县获评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坚持开展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落实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办法,去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完善岸线资源保护机制,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成功创建24条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长度近300公里。

二是全力保障黄河水安全。针对“地上悬河”构成的威胁,特别是去年漳卫河、金堤河发生破纪录洪水等问题,加快现代水网建设,建成聊城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完成徒骇河、马颊河8座闸坝建设,实施漳卫河、金堤河分洪应急度汛工程,防汛防灾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累计建设雨水管网365.4公里,合流制管网消除比例达到81.5%,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韧性明显增强。我们坚决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在全省率先出台综合性节水激励政策,制定《聊城市集约节约利用黄河水资源管理办法》;实施了全省任务最重、投资规模最大的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5个县(市、区)达到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位山灌区被评为“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

三是激发经济发展“绿能量”。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既要保护到底,也要发展到位。我们坚持以高端高质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有43个项目列入省级黄河战略重点项目库,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打造“企业带动行业、行业带动园区、园区带动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绿色工业园区1家,省、市级绿色工厂53家,市级以上节水型企业32家。我们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有序发展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7个县(市、区)列入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新能源发电量提高近三倍,绿色越来越成为发展主色调。

四是打造文化“两创”增长极。聊城历史悠久,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碰撞融合、交相辉映,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们紧紧抓住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两大战略机遇,深度挖掘黄河、大运河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彰显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交融的独特魅力,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立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创排《孔繁森》《强渡黄河》等文艺作品,打造了“奔腾的黄河”文化惠民品牌;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被纳入文旅部首次发布的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协调推进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高标准实施沿黄沿运重点文旅项目,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倾力打造“书香聊城”,创建“海源书房”品牌,建设了江北水寨、海源雅集、时光印等一批城市书房。统筹用好东昌湖风景区、江北水城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等特色载体,打造辐射雄安新区、省会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的文旅康养目的地。

今后,聊城将在永保黄河安澜、擦亮绿色生态底色、厚植文化优势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河”注魂、向“河”借势,努力为我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作出积极贡献。

我就回答这些。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新一轮鲁西崛起战略。实现这一目标,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环节和关键支撑。请问,聊城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锻造基础设施长板,为加快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张百顺:感谢您的提问。加快鲁西崛起,聊城责无旁贷。正如您所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实现鲁西崛起的重要支撑,也是有效扩大内需、稳定经济运行的有力抓手,更是夯实发展基础、超前布局未来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们秉持“立足长远、统筹谋划、以人为本、绿色安全、智慧高效”的原则,紧抓国家、省政策机遇,聚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七网”行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正加速成型。

聚焦“集成组网”,构建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高铁方面,济郑高铁将于明年底建成通车,雄商高铁即将开工,初步定于9月29日在聊城举行山东段开工仪式,聊邯长高铁正加快推进,不远的未来,在我市境内将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黄金十字”大通道,聊城人民期盼已久的“高铁梦”即将实现。公路方面,围绕“增密度、拓宽度”,新建改建济南至东阿、济南至临清等4条高速,加快构建“两纵七横一环”的高速网络。着力打通国省道瓶颈路段,重点推进全长121公里的市大外环建设,加快构建内畅外联的17条国省道路网格局。聊城机场也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期间将开工建设,聊城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将会更加凸显。

聚焦“互联互通”,构建“五横六纵”现代水网体系。聊城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34条,是著名的“江北水城”。我们围绕现代水网建设,正在谋划实施121个项目,总投资达940亿元。着眼优化水资源配置,重点推进引黄灌区现代化改造和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加大雨洪水、再生水利用,实现“五水共享”。着眼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按照全线“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加强对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河等骨干河道的综合治理和连通、拦蓄工程建设,力保河湖安澜、城市安全。着眼抓好水生态保护,加快推进水系互联互通,谋划建设全域生态廊道,实施河道生态修复,扮靓家门口的“滨水空间”。着眼建设智慧河湖,完善河流监测预警设施,建设数字孪生水利系统,提升“智水”能力,全方位构建多功能一体的现代水系布局。

聚焦“绿色安全”,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聊城是山东重要的能源基地,火电发电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在“双碳”时代背景下,我们着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计划,将光伏作为发展重点,争取7个县列入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占全省的1/10,目前已累计并网153万千瓦,占可再生能源的一半以上。实施煤电清洁高效计划,加快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关停整合,积极推动热电联产,优先释放大容量机组余热供暖能力,促进煤电由高碳能源向绿色电力转变。实施天然气“一张网”计划,重点推进西干线聊城段、临莘线等管道和LNG储气调峰项目建设,构建“三干九支、脉络清晰”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全力保障好群众用气用能需求。

聚焦“能级提升”,构建泛在互联新基建体系。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转型升级的底层支撑。当前,我们以打造全省新基建先行区和示范区为目标,按下新基建布局的“快进键”。基础领域,加快千兆光网接入和5G基站建设,聚力打造双千兆城市,筑牢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根基;产业领域,依托轴承、钢板、纺织等优势产业,建成开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打造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新经济示范企业、项目;应用领域,发挥5G“一业带百业”作用,在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化融合应用,赋能“千场万景”,为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启动新引擎、注入新动能。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聊城日报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请问,近年来聊城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突出成效?

张百顺:感谢您的提问。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近年来,我们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注真情实感,投入“真金白银”,努力以“为民情怀”加热“民生温度”,让群众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在具体工作中,重点从“四个最”抓起:

一是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我们着眼建机制、筑基础,着力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让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比如,持续优化平台建设,组建新的12345市民热线,累计受理群众诉求超550万件,办件平均流转时间缩短为2天、办理速度提高10%以上,运行质量在全国、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坚持制度化、常态化破解难题,聚焦热线反映的高频共性问题,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每月一题”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已有停车难、预付式消费等8个问题得到解决,有效推动了“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

二是从最关注的问题抓起。我们着眼把群众身边的“急难事”办成“暖心事”,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民生工程,将群众“表情包”当成工作的“晴雨表”,努力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比如,我们聚力破解历史遗留的房产证办证难问题,全市350多个小区得以解决,惠及近20万户群众。同时,大力推广“交房即办证”,从源头破解“办证难”。聚力畅通市民出行,主城区新建改建跨河桥梁40余座,打通断头路70余条,新建道路500余公里,在全省率先实行供暖季免费乘坐公交车,日均服务群众达18万人次。聚力改善生活环境,启动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提升改造城市绿地近70万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125个,新增凤凰苑植物园、九州洼湿地公园等综合公园,打造多层次、多色彩、多形态的绿化景观系统,努力让群众享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舒适和惬意。

三是从最薄弱的环节抓起。我们着眼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重点领域的“薄弱点”,强化统筹协调,持续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比如,我们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十年间,教育支出由41.6亿元提高到104.3亿元。大力实施“全面改薄”,2015年以来新建改建中小学215所、新增学位26.3万个,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均衡,公办义务教育更高质量。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十年间,卫生健康支出由18.8亿元提高到57.8亿元,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2.7倍、执业(助理)医师数增长1.9倍,人均预期寿命由76.5岁升至79.6岁,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程度地保护。

四是从最困难的群体抓起。我们着眼“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兜牢兜实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十年来,我们12次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实现“翻番式”增长,累计支出超35亿元。探索实施多村一社区、规模农场加就业工场“一区两场”建设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防返贫智慧云平台,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率居全省前列。全面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10万余名残疾人得到生活保障,努力让每一个身处困境群众都能得到党委政府的关爱、社会大众的温暖。

我们深知,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更多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千方百计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努力让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聊城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安排,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时代篇章。请问,这些年来聊城如何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长萍:谢谢您的提问。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十年来,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转变。这种变化归根结底在于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树导向、提能力、严纪律,以思想解放推动改革突破,以作风转变促进争先进位,干部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工作热情有效激发,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这里,我从四个方面进行回答。

一是坚定不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基”和“灵魂”,必须始终摆在首位。我们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自觉从中找寻矢志奋斗的指引、解决问题的钥匙、推动发展的动力。按照中央部署扎实开展党内学习教育,建成启用了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加强党员干部培训,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创新实施“习语‘聊’亮”凝心铸魂工程,讲好理论宣讲的“聊城话”“百姓话”,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对标党中央决策部署,建立台账、细化措施、压实责任,结合聊城实际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党员干部是干事创业的“带头人”、为民服务的“贴心人”、赶考路上的“答卷人”。我们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构建“一报告、两调研、四必听”的干部考察识别体系,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注重在基层一线和艰苦环境中培养锻炼干部、在重大任务和重大斗争中发现使用干部,一大批表现突出的干部脱颖而出。切实强化教育培养,实施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工程,抓好任职培训、初任培训、提升培训,党员干部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我们坚持以实绩论英雄,把干部干了多少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工作评价依据,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体系,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感,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风气越来越浓厚。

三是着力夯实基层党的组织体系。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我们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努力把广大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在农村,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实施“头雁工程”“归雁工程”,选派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全面加强,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消除。在城市,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设红旗驿站,成立小区(网格)党支部,建立“市委两新工委+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党建工作机制,打造“新火聊圆”等工作品牌。积极发挥党代表作用,加快推进行业党代表工作室试点工作,整合建立“两代表一委员”为民工作室136个,党建工作更“接地气”,群众路线越走越实。同时,统筹推进机关、国企、学校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各级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四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党员干部只有树正气、守正道,才能取信于民、赢得民心,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我们持续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毫不松懈纠治“四风”,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坚持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开展专项治理,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推进“惩腐打伞”长效常治,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聚焦国土、金融、卫生、国企等重点领域,严肃查处了一批腐败案件,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将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持续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更大成绩!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推荐阅读